【明報專訊】前藝人劉小慧早前在社交平台直播炒蛋黃油(又名雞子油)的過程,稱能治濕疹 (異位性皮膚炎) ,吸引逾10萬人觀看,引起迴響。在畫面中,高溫乾炒熟蛋黃後,鑊中會出現焦黑熱油,這些黑壓壓的油真是治療濕疹的秘方?《本草綱目》記載蛋黃補陰血,解熱毒,炒取成油後能敷治頭瘡。但中醫指出,現時網上流傳的蛋黃油提煉方法有誤,成品容易混含雜質,濕疹患者用後,傷口或會惡化發炎。
濕疹分3類 急性多因濕熱
踏入夏季,部分濕疹患者叫苦連天,因身體容易出汗,誘發病情,令皮膚變得又紅又痕。註冊中醫陳敏表示,濕疹可分為三大類型,包括急性、亞急性及慢性濕疹,當中急性濕疹患者發病急,皮損範圍較大,病情多由外間因素引致,如流汗、進食致敏食物等。至於亞急性濕疹,發病時間較長,病情較反覆;而慢性濕疹的發病期最長,皮損分佈位置對稱,「許多患病20多年的病人都在四肢肘位生濕疹,如膝關節、手肘關節等」。
陳敏解釋,濕疹病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前者先天稟賦不足,體內血虛則生風,由於風的特點是游走不定,因此皮膚易感痕癢不適,「慢性濕疹患者多為先天,屬於血虛風燥證」。後天病因多與生活習慣有關,如吸煙飲酒、睡眠不足、進食煎炸食物等,令體內濕熱,發於皮膚,可歸類為濕熱型。她補充,急性濕疹患者以濕熱型居多,「皮膚經常痕癢,患處糜爛出水,結痂皮損」。
據《本草綱目》記載,蛋黃性味甘溫無毒,能養陰清熱,炒後釋出油分可敷治頭瘡。陳敏指出,部分中藥古書亦記載蛋黃油能治熱瘡、燙火傷瘡及天疱瘡,但沒提及用作治療濕疹。熱瘡及頭瘡因體內濕熱而起,發病原理與濕熱型濕疹相似,因此濕熱型的濕疹患者使用蛋黃油後,能紓緩痕癢,其油分亦有助滋潤皮膚。
濕疹病情反覆難治,因此網上偏方五花八門。前藝人劉小慧早前於網上分享以蛋黃油治濕疹,引來不少網民相繼仿效,到底蛋黃油是否治療濕疹的秘方?
製作方法具風險 效果易偏差
但對於濕疹患者使用這個偏方,陳敏有所保留。她表示,根據網上教法,需用猛火乾炒蛋黃,期間釋出大量濃煙及刺鼻的焦燶味,鼻敏感及氣管敏感的人不宜仿效。加上用曾經烹調其他菜餚的鍋炒製蛋黃油,鍋中或存有食物殘渣,令蛋黃油滲有雜質,濕疹患者使用後,患處或會惡化發炎,弄巧反拙。
除了製作方法具風險,陳敏指出坊間出售的蛋黃油色澤深淺不一,所使用的蛋黃數量亦沒有劃一標準,令人難以掌握,偏方效果容易出現差異。她以濕疹患者使用金銀花水作全身浸浴為例,一般使用的金銀花分量為30至45克,如為小孩浸浴,最多只可用30克,否則會過度刺激皮膚,「所以你說雞子油,用2隻、5隻或6隻雞蛋黃,提煉出來的東西已經不一樣,分量難控制。」
紓緩痕癢有更佳選擇 發炎應求醫
蛋黃油偏方的風險高,濕疹患者如要紓緩痕癢,陳敏認為有更多其他好選擇,例如近年興起椰子油及紫雲膏,有保濕潤膚之效;另外,有人用金盞花洗澡,能清熱涼血,減少痕癢,「好多配方都可以取代蛋黃油,製法更方便,效果更佳」。
但陳敏提醒,不論是椰子油或紫雲膏,都只能紓緩痕癢,濕疹患處如有發炎徵狀,或皮疹範圍較大,應先求醫診症。有病人單憑皮損情况,不懂分辨是否濕疹,胡亂塗抹藥品,致病况惡化。她舉例指出,一名長者感到皮膚痕癢,未知為濕疹發作,塗抹驅風油於患處後,油中的活血社風藥物反而刺激皮膚,令患處愈發痕癢。
陳敏表示,中醫治療濕疹,多處方養血清熱的藥物,如紫草、薄荷、金盞花等,「中醫辨證後,會視乎病人的濕疹證型來開藥,因濕熱亦有輕重之分」。除了內服藥物,部分濕疹病人須接受針灸治療,如圍刺法,即在患處周圍施針,有助令皮疹的顏色變淡。
文:鄧安琪
編輯: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