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儿童湿疹非常普遍。 有研究显示,2022 年小一至小二学童的湿疹发病率达41.6%,较 18 年前的 30.7%为高。 湿疹不单会令患者皮肤痕痒不适,更有机会影响睡眠质素、心理健康,以至学习和社交表现,对小朋友和家长造成困扰和沉重的压力。 皮肤及性病科专科医生林嘉雯医生指,若能及早识别湿疹症状和接受治疗,做好消炎、保湿及避免致敏原和刺激物的3 大治疗重点,一般湿疹都能够受到控制,更重要 的是减低反覆发病和变成严重湿疹的机会。
儿童湿疹发病率续飈升及早识别湿疹症状
按年龄划分湿疹患者,0 至 11 岁属儿童湿疹组别,12 至 17 岁为青少年,18 岁以上则属成人组别。 林医生引述相关研究指出,本港儿童湿疹的情况甚为普遍,发病率更有上升趋势。 「2004 年小一至小二学童的湿疹发病率为 30.7%,至去年同一组群的湿疹发病率已升至 41.6%。」
林医生表示,儿童湿疹的主要成因与遗传有关,若父母其中一方有鼻敏感、哮喘等敏感病史,下一代患有湿疹的机率会增加2 至3 倍;假如父母双方均有敏感病史, 下一代患上湿疹的机率更大增至3 至5 倍。 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致敏原、皮肤刺激物、内在情绪压力都有机会诱发湿疹。
湿疹红疹边界不明显 常见关节折位
小朋友的皮肤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怎样才能及早确诊属湿疹呢? 林医生表示,湿疹初发作时,大部分患者都会感到皮肤痕痒、干燥,有机会出现红疹、水泡等症状︰「湿疹所见的红疹边界多不明显,常出现于关节折位、 腋下、颈部等位置。若不正视,湿疹会反覆发作,皮肤会愈来愈厚、粗糙、纹路加深等,令病情愈趋严重,甚至变成严重湿疹。」
林医生认为,若确诊患上湿疹,家长和小朋友亦毋须过分紧张,虽然湿疹属慢性皮肤病,不能完全「断尾」,但愈早接受治疗,愈有效控制湿疹病情,超过半数的 儿童湿疹病人,随着年龄渐长,湿疹也没有再复发。 」
湿疹影响心理健康 患焦虑或抑郁风险增
湿疹除了引致皮肤问题外,还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素和心理健康,林医生引述研究指,湿疹所引发的痕痒会令患者难以入睡,日间亦难以集中精神,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很 大︰
「有研究更显示,湿疹患者患焦虑或抑郁症的风险,较一般人分别高2 至6 倍及2.5至3 倍。20%儿童湿疹患者经常缺课,70%因湿疹出现睡眠问题, 86%更会因此避免日常活动如游泳、社交等,情况不容忽视。」
治疗湿疹 3 大重点:消炎、保湿、避免致敏原和刺激物
皮肤科专科医生会按儿童湿疹患者的湿疹范畴、严重程度、有否感染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林医生强调,疗程主要包括「消炎、保湿、避免致敏原和刺激物」等3 大重点。
1. 消炎:类固醇、生物制剂
治疗湿疹的方法及药物有很多,林医生解释,一般针对初起或轻度湿疹的患者,会以外涂类固醇药膏为主︰「不少家长都会担心使用类固醇药物的副作用,对小朋友造成影响 ,但其实只要是医生处方,适当控制使用类别、用量及时长,类固醇药膏有快速控制病情之效,可避免变成慢性湿疹。」
林医生指出,若属中度至严重湿疹患者,医生或会使用口服类固醇药物或口服免疫抑制剂,以环孢素为例,副作用较多,或对肾脏、胃肠道及血压造成影响,因此 必须小心监控。
针对 6 岁或以上重度湿疹患者,林医生称现时也可以有生物制剂作另一治疗选择,生物制剂针对性对抗湿疹的免疫及发炎因子,对引发疾病的医学原理进行针对性治疗。
儿童湿疹个案:常用药物控制不理想 半年生物制剂疗程见成效
林医生分享一位年约 7 岁湿疹患者,因长期受湿疹影响,曾以外涂、口服类固醇等药物进行治疗,但病情仍控制不理想,甚至出现严重副作用如白内障。 经过了解不同药物治疗后,父母决定让小朋友接受尝试使用生物制剂,约半年疗程后,皮肤的湿疹症状已得到改善︰「看到小朋友重拾自信,亦可以回复正常的校园生活,是最感 高兴的事情。」
2. 保湿:修补皮肤屏障
要对付湿疹,林医生强调,皮肤保湿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湿疹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已有缺损,日常必须做足保湿有助修补天然屏障功能。 她建议患者在洗澡时勿使用过热的水,洗澡后立即涂抹润肤膏,以减少皮肤痕痒及干燥情况。
3. 避开致敏原和刺激物:减低湿疹发作机会
虽然湿疹的最大成因是遗传,但一些致敏原和刺激物或会诱发湿疹,如食物、天气变化、尘螨、化学品等。 林医生建议家长尽量让儿童避免接触上述致敏原和刺激物,日常可选择棉质衣服、避免接触酒精类产品如搓手液等,以免诱发湿疹反覆发作。
Reference
Prevalence of Allergic Diseases among Hong K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children in 2022 :A collaborative study by the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the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 United Christian Hospital
This article is supported by Sanofi Hong Kong Limited
MAT-HK-2300686-4.0-1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