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新冠肺炎疫症,打乱了全人类的生活节奏,即使近月疫情稍为放缓,抗疫已成为新常态,大家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湿疹患者,在忧虑疫情的同时,更担心湿疹随时发作! 澳门注册西医陈思远医生鼓励湿疹患者,不妨从正面看今次疫情,趁机改掉经常出外用膳、懒做家居清洁、工作忙疏于保湿等「坏习惯」,积极培养良好的生活节奏,不单有助防疫,更随时减少湿疹发作的机会!
✘坏习惯:少做家居清洁 忽视尘螨问题
✓好习惯:常保持家居卫生 抗疫清洁有法
疫情持续,除了个人卫生,家居室内环境卫生同样要关注。陈医生表示,以往尘螨问题最为人所忽略。「尘螨是港澳地区主要的急性过敏原之一,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牠们的分泌物、虫卵、尸体碎片、排泄物都有可能引致过敏,对湿疹患者的影响尤其重要¹。」
陈医生表示,疫情下人人都各出奇谋清洁家居,对于湿疹患者也是加强环境卫生的好时机,要消灭尘螨有什么要注意呢?
- 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以下²;
- 定期清洗和晾晒寝具、衣物和织物等³;
- 若家中有饲养宠物,猫狗的皮屑同样是尘螨的食物来源,必须经常打扫⁴;
- 尽量避免使用地毯、布艺梳化等⁵,亦避免放置毛公仔,防止尘螨依附。
陈医生还提醒湿疹患者,切勿使用高浓度的清洁剂或经常使用酒精清洁家居,避免化学物质刺激皮肤,诱发湿疹⁶。
「平日只需以1:99稀释漂白水清洁和消毒家居便可,湿疹患者紧记先戴上亲肤的棉质手套,外加胶质手套,再戴上口罩才进行清洁,避免出现过敏。」
✘坏习惯:工作关系忘记保湿 天气热增洗澡次数
✓好习惯:勿用过热水洗澡 每天最少2次全身保湿
疫情期间,不少人都需要长时间逗留家中,无论留家工作或被「放假」,对于湿疹患者来说,即使足不出户,也要为皮肤保湿。陈医生建议,湿疹患者宜坚持每天最少两次或以上进行全身保湿,为皮肤屏障加建「保护膜」⁶。
陈医生指,有医学研究发现,湿疹患者的皮肤细胞之间缺乏了一些蛋白质,导致皮肤水分过度流失,因而容易因外界的致敏原诱发湿疹发作⁷,出现皮肤干燥、脱皮等情况。「有湿疹患者表示,因留家时间多了,较以往更勤力地进行全身皮肤保护,湿疹情况大有改善。」
陈医生还提醒湿疹患者,近月天气转热,切勿为解一时之痒,而一天洗澡多次或使用过热的水洗澡⁸。「热水会令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致过敏物质会大量释放,令皮肤糜烂加重,而且皮肤愈洗得多会愈干燥,只会使湿疹病情恶化。」
陈医生强调,每日洗澡一次、保持水温不高于37度已可以了,最重要的是洗澡后立即涂抹润肤膏,防止皮肤水分流失⁸。
✘坏习惯:多在外用膳 易进食引发炎症食物
✓好习惯:在家煮食多选用新鲜时令食材
陈医生表示,都市人习惯外出用膳,很多时候都不知不觉进食多了精制糖、味精、添加剂、垃圾食物、加工食品、精制谷物和酒精等。「这些常见引发炎症的食物(Inflammatory food),进食过多会启动身体出现慢性发炎的情况。」
疫情下很多人都选择留家抗疫,不少人更化身厨神在家煮食。陈医生表示,正好让湿疹患者更容易控制食材、选择调味和烹调方法,培养更健康的饮食习惯。
不过,陈医生提醒湿疹患者在饮食方面,切勿因担心湿疹发作而盲目戒口。「有些患者会把所有怀疑过敏食物全数戒掉,例如高蛋白质食物如牛肉、蛋、海鲜等。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湿疹患者都对食物过敏,若盲目地把所有蛋白质的食物『一刀切』戒掉,有机会令体质变差,免疫力下降,对改善湿疹并无帮助。」她建议患者可以透过食物敏感测试,了解真正令自己致敏的食物。
✘坏习惯:作息不定时 情绪易波动
✓好习惯:作息定时 适量运动纾缓压力
有些湿疹患者会因担心疫情、工作压力而影响情绪或睡眠质素。陈医生指出,睡眠质素差、精神压力大等都容易诱发湿疹⁹。「过多的压力会促使下丘脑释放皮质醇和一系列非肾上腺激素,这些激素会诱导身体产生发炎反应,引致湿疹发作。过往不少湿疹反复发作又或较难控制的病例,大多源于情绪波动。」
湿疹患者不妨好好善用近月社交活动减少的时间,培养个人兴趣,还要建立每天适量运动、呼吸练习、冥想瑜伽等生活习惯,有助缓解压力,平静情绪。
抗疫成日常 建立良好生活习惯7个Tips
无论身处疫或逆境时,患者更需要以正面积极的思维和态度从容面对!陈医生建议,湿疹患者不妨趁着抗疫新常态,为自己重新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对湿疹不无帮助。陈医生提供了以下7个Tips:
- 每天起床、洗澡后、临睡前要坚持全身涂抹润肤膏,为皮肤保湿。
- 每次洗手及清洁家居后,宜涂抹含有尿素成分的润手霜,为双手形成「保护膜」。
- 选择食材烹煮时,尽量选取时令新鲜的蔬菜、水果、海鲜和肉类。
- 烹调食物过程,要避免使用味精,多选用天然调味料。
- 每天多饮用清水,少饮合成饮品;
- 制定每周运动时间表,锻炼身体兼纾缓压力。
- 尽量作息定时,改善睡眠质素。
This article is supported by Sanofi Hong Kong Limited
MAT-HK-2000262-1.0-07/2020
References
1. Ziyaei H, et al. J Arthropod-Borne Dis. 2017;11: 309-14
2. Arlian LG,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1;107:99-104
3. Bischoff ERC, et al. Clin Exp Allergy. 1998;28:60-5
4. Swinnen C & Vroom M. Vet Dermatol. 2004;15:31-6
5. Hill DJ,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7;99:323-9
6. Correa CM & Nebus J. Dermatol Res Pract. 2012;2012:836931
7. Levin J, Friedlander SF & Del Rosso JQ. J Clin Aesthet Dermatol. 2013;6:16-22
8. Thomsen SF. ISRN Allergy. 2014;2014:354250
9. Arndt J, Smith N & Tausk F. Curr Allergy Asthma Rep. 2008;8: 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