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湿疹是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之一,尤其对中至严重程度患者来说,每次湿疹复发皮肤都会又痕又肿,覆盖范围更有可能由手脚延至脸颈、全身,令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情绪均大受困扰。要有效治疗湿疹,是否必须外敷内服类固醇药膏、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才会见效呢?长远使用又担心有副作用?究竟有没有其他治疗选择呢?皮肤专科医生何家强医生指,当患者在一般治疗方法都未见成效时,近年临床上可以考虑以针对湿疹发炎因子白细胞介素的生物制剂,既可收止痕之效,又可减少副作用的影响,成为患者长远对付难缠湿疹的强心「针」!
全身性治疗常用药物多 用法、治疗对象有别
对轻至中度的湿疹患者来说,医生一般都会先使用外用药膏以减轻病情,例如润肤膏、非类固醇或类固醇药膏等,但若属于中至严重程度患者,何医生强调,需要因应病人的病情,接受全身性治疗,当中包括免疫力抑制剂、口服类固醇,以及近年的新疗法——生物制剂。
「过往10年,生物制剂一般用于治疗银屑病等皮肤炎症问题,但医学研究不断有新突破,近两、三年欧美等地已用生物制剂来治疗湿疹,为湿疹患者带来新希望。」
何医生阐释,常用治疗湿疹的口服药物有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两者的治疗机制是降低身体整体的免疫力以达到抗炎效果;1而皮下注射的生物制剂呢?主要成分是以重组蛋白质技术制造的抗体或融合蛋白,有效调节免疫系统细胞的数量和活跃性,还有能阻断细胞激素或与疾病有关的抗体。
「生物制剂有效阻断导致湿疹的发炎因子——白细胞介素,从而达到纾缓皮肤痕痒、消炎等征状。2」
口服类固醇 vs 免疫抑制剂 vs 生物制剂
同样是全身性治疗,传统的口服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和新的生物制剂,在治疗方法、成效及副作用各方面有何不同?何医生逐一拆解三者的分别:
1.使用方法/对象:
–口服类固醇:口服,剂量及疗程(一般为1星期)必须由医生处方。适用于中至严重程度成人患者。3
–免疫抑制剂:口服,剂量及疗程必须由医生处方。适用于中至严重程度患者(儿童及成人均可)。3,4
–生物制剂:皮下注射,在医生监督下,可长时间使用。首次治疗注射两针,随后每两周注射一次。适用于中至严重程度患者。5

每两星期注射一次的生物制剂有助改善湿疹症状,纾缓皮肤痕痒,长远有助改善睡眠质素。
2.治疗成效:
–口服类固醇:接受治疗后约一至两天已见止痕、消肿,6但反复发作的机会较高。
–免疫抑制剂:可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改善湿疹情况,但副作用较多。1
–生物制剂:首次注射后约一星期已减少痕痒,针对皮肤痕痒、抓痒致皮肤破损等问题,长远有助改善睡眠质素。7
3.副作用:
–口服类固醇:包括长期皮质醇过量(即库欣氏症候群)、糖尿病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等。8
–免疫抑制剂:包括影响肝酵素、肾功能、血压上升、肠胃、容易皮肤感染等。9
–生物制剂:反应因人而异,包括结膜炎、注射部位红肿、上呼吸道感染、头痛等,但要视乎不同生物制剂,因它们的副作用略有不同。10
个案:应付考试动辄诱发湿疹 决心注射生物制剂
对付湿疹是一场漫长的战役,医生会根据个别病情及病历,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何医生以近期转用生物制剂的年轻湿疹病人为例,治疗过程中必须平衡病人的实际需要和病情,才会见治疗成效。
「病人每当临近考试,湿疹便会复发,曾处方外用药膏及口服类固醇,初期见治疗成效,及后却因为面对考试压力更大,加上药物产生睡意,令他无法温习,湿疹范围更遍及全身,令患者皮肤痕痒加剧、情绪受困扰。」
何医生强调,口服类固醇药物的剂量不可太重,服用时间也不可太长,以免出现副作用及适应性问题。为了让患者能够有效控制湿疹和应付考试,注射生物制剂是他的另一选择。
「由首次注射两针,每两星期注射一针,至数星期后患者的痕痒程度和红疹都明显减少,也没有经常感到疲倦,重拾状态。」
患者注意日常保湿、作息、管理压力
何医生提醒,无论天气转变、食物敏感、接触不同的致敏原如尘螨、花粉等都有机会诱发湿疹,因此治疗以外,更重要的是教育患者有关湿疹、药物和纾缓症状的正确知识,平日亦要多用润肤膏保湿、注意作息习惯、压力处理等,长远有助控制病情、提升生活质素。
相关影片:新法治湿疹 – 生物制剂
References
1. Gelbard CM & Hebert AA. Patient Prefer Adherence. 2008; 2:387-92
2. Guttman-Yassky E, et al. Expert Opin. Biol. Ther. 2013; 13:549-61
3. Eckert L, et al. J Dermatolog Treat. 2019; 15:1-6
4. Nygaard U, et al. Curr Treat Opt Allergy. 2014; 1:384-96
5. Fabbrocini G, et al. Dermatol Ther. (Heidelb) 2018; 8:527-38
6. TNH Leung et al. HK J Paediatr. (New Series) 2013; 18:96-104
7. Xu X, et al. Oncotarget. 2017; 8:108480-91
8. Yu S, et al. J Am Acad Dermatol. 2018; 78:733-40
9. Baldo A, et al. 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 2009; 2:1-7
10. Boguniewicz M,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 2017; 5:1519-31
This content is supported by sanofi-aventis Hong Kong Limited
SAHK.DUP.19.10.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