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疹反复发作,手脚又痕又红又脱皮,尤其是上班族,经常要接触同事、会见客人,经常遮掩伤口、抓痒常被误以为有「传染病」,怎办?皮肤专科黎亦翘医生建议,湿疹患者无论身处室内或户外、湿度干或湿、复发或痊愈期,皮肤保湿和保护都不能掉以轻心,以下自救3招适合上班族随时傍身应用,减少经常抓痒的尴尬,但紧记要长远有效控制皮肤发炎情况,仍要积极寻求专业治疗,对症下药纾缓湿疹症状和减少发作!
患湿疹上班族一旦发作 见客、工作效率问题多
无论你是经常要在户外日晒雨淋或是长时间安坐冷气房内工作,又或是每天都要面见客人、出席大大小小的应酬、宴会的上班族……只要你是湿疹患者,相信每次当湿疹发作时,都会令你身心、坐立也不安,皮肤上累累的「伤口」如何遮掩?怎样才能够减少抓痒?黎医生有以下实用3招,湿疹患者必须傍身!
在黎医生的湿疹求诊个案中,大部分都是上班族,当中不乏属于中至严重程度的湿疹患者,其面部、身体或四肢都出现皮疹、皮肤痕痒难耐、干燥、脱皮……等症状,除了影响日常与同事或客户的接触,个人情绪低落亦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表现。黎医生建议,患者可以因应自己的工作模式和需要,做好预防湿疹复发的工作,避免进入湿疹的恶性循环!
1. 经常在户外工作,阳光下汗水「腌住」皮肤,怎办?
黎医生分享其中一位当工程师的湿疹病人,工作需要经常巡察工地情况,尤其是夏天,穿着恤衫、配戴着安全帽,烈日下定必令衣衫湿透、大汗淋漓,导致每次视察完毕都会诱发湿疹发作,皮肤又痕又红又肿,甚至会因为抓痒导致皮肤破损出水。
他提醒湿疹患者,可先从衣物着手,例如选择具透气、排汗功能的纯棉衣物,而应避免穿着羊毛等容易刺激皮肤的物料。1
「若长时间在户外工作,出汗后应尽快用湿毛巾或纸巾抹走汗水,缩短汗水『腌住』皮肤上的时间。外出时亦可选用低敏、无香料的防晒产品。」
自救Tips:选择透气纯棉的衣物、出汗后尽快抹干汗水、选择低敏防晒产品
2. 长时间在冷气间工作,湿疹都发作?
湿疹患者最理想的生活环境状况是既凉爽又滋润。上班族长时间逗留在冷气间,虽然非常凉爽,但却因冷气抽干室内水分,致皮肤变干,毫不滋润,因此保湿功夫必须做足。
「若患者需要长时间在湿度低的室内工作,应随身带备无刺激性、无香味、易吸收及质地易涂抹的润肤膏,频密地、薄薄地涂上形成一层保护膜,让皮肤整天滋润。」
黎医生还建议患者可以利用放湿机维持环境湿度,避免过干。此外,还要注意室内尘螨等致敏原。2「假如未能移走尘螨积聚的沙发或地毯,则应时常保持清洁,尽量清除容易积聚尘螨的物品,如毛公仔,以减低接触致敏原的机会。」
自救Tips:使用放湿机保持空气湿度、频密地涂抹润肤膏、注意清洁减少尘螨致敏
3. 需出席公司重要宴会,遇上湿疹发作可以化妆、染发吗?
不少湿疹患者因工作关系或仪容而需要化妆、染发或为头发造型,然而,若同时患有接触性皮炎的问题,一旦皮肤接触刺激性的化学物质,如染发剂、化妆品、金属等都有机会诱发湿疹。3
「有病人每隔一段时间便需要登台唱歌,每次表演前她例必染发,过后整个头皮、耳背、颈侧两旁都会出现敏感症状,痕痒非常。一旦停止染发,征状便得以纾缓。」黎医生每次都会劝说对方避免接触化学物品,但也明白病人有其需要才使用染发剂或化妆品,因此黎医生建议患者如必须要化妆,应尽量简化妆容程序,例如考虑只涂抹防晒霜后,再薄薄扫上一层碎粉,避免妆容太厚。
自救Tips:尽量避免于湿疹发作期间化妆及染发、保持轻盈妆容
预防和长效对付湿疹发作有法吗?
有不少湿疹患者会在重要宴会或场合前求医,期望能够预防或减低湿疹发作时的「威力」。黎医生表示,可使用局部免疫力调节剂,4不过,这类非类固醇药膏必须由医生处方,不可随便使用。此外,湿裹治疗亦是可考虑的治疗方法之一。
「患者可以在洗澡后,在经常发作的患处涂上润肤膏或药膏,再利用一层湿和一层干的棉布或纱布包裹着皮肤,有助药性更有效地渗透,也可防止皮肤水分流失和避免抓伤。」他表示,湿疹患者若正确包裹,大部分都有正面反应。5
至于需要更长效地治疗反复发作的湿疹,黎医生表示,除了每天要涂润肤膏外,还可使用现时新型的生物制剂,这类注射针剂相比外涂或口服类固醇药物的副作用较少,更重要的是针对湿疹引发的痕痒和抓损皮肤等问题,对患有湿疹的上班族来说也是治疗的另一选择。6
References
1. Ricci G, et al. Curr Probl Dermatol. 2006; 33: 127-43
2. Fassio F & Guagnini F. Clin Mol Allergy. 2018; 16:15
3. Kim K. Toxicol. Res. 2015; 31: 89-96
4. Nygaard U, et al. Curr Treat Opt Allergy. 2014; 1:384–96
5. Nicol NH & Boguniewicz M. Immunol Allergy Clin N Am. 2017; 37:123-39
6. Fabbrocini G, et al. Dermatol Ther (Heidelb). 2018; 8:527–38
This content is supported by Sanofi Hong Kong
SAHK.DUP.19.11.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