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与肠道失衡有关?益生菌治疗要对症下药 验粪便拆解肠道细菌基因检测有何用?

2021-11-05 | 湿疹专题

皮肤科专科医生卢景勋医生表示,每个人的肠道结构、微生物系统如指纹般属独一无二的,因此要对付难缠的湿疹,便要对准「湿疹铁三角」治疗,而以益生菌调整肠道健康,效果亦因人而异。

患上湿疹,为什么又跟肠道健康拉上关系?皮肤科专科医生卢景勋医生指出,有近七成免疫系统细胞都是存在于肠道中,因此肠道健康跟湿疹有着因果、互联的关系,当中包括婴儿,尤其是采用剖腹产的BB,肠道失衡情况更为明显,患有湿疹或敏感的机会更大。为什么会出现肠道细菌失衡呢?进食益生菌可有效治疗湿疹吗?湿疹患者有需要验粪便了解肠道细菌基因图谱吗?专家逐一解答。

肠道失衡 好坏菌比例影响免疫系统

卢医生表示,自2007年美国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国家卫生院)开始了人类细菌基因图谱计划 ¹ 以来,人类对肠道细菌微生物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肠道细菌失衡呢?他续指,肠道细菌有好坏之分,好菌和坏菌的比例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深远,而个中原因包括饮食习惯、药物或环境因素等 ² 。

。饮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经常进食加工食物、过度油炸及过高精制糖分的食物等,都会令肠道细菌失衡情况加剧。

。药物:滥用农药及抗生素,尤其是早年家禽畜牧行业,令肠道好菌减少。

。环境污染:空气、水源等环境污染,破坏肠道细菌的数量和种类。

。情绪压力:过大的精神压力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影响肠道微生态。

「婴儿出生后的12个月内,其肠道微生态(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好好坏平衡跟湿疹情况关系更明显。」他引述本港的研究,监测婴儿在出生及12个月的粪便情况,结果显示若粪便中出现细菌失衡跟日后患湿疹的增加风险有密切关联 ³ 。

已证增湿疹及其他慢性病发病机会

湿疹以外,还有不少慢性疾病都已证实跟肠道细菌失衡有关,卢医生引述香港肠道微生物组学会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受访者中超过六成慢性病患者有肠道失衡情况,当中会出现便秘、慢性腹泻等问题 ⁴ 。还有如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肠易激综合症、慢性肠炎等 ⁵ ;而一些代谢病:肥胖、血压高、糖尿病等都跟肠道细菌失衡不无关系 ⁶ ,而早前中文大学医学院公布的研究报告指出,肠道细菌失衡跟大肠癌也关系密切 ⁷ 。

及早预防湿疹、过敏 三大因素减风险

如何从婴儿开始减低患湿疹或敏感的风险呢?卢医生对孕妇及新手妈妈有以下建议:

  1. 尽量选择顺产
    妈妈的阴道有很多益生菌例如乳酸杆菌,剖腹产的宝宝没有经过母亲的阴道,大大减少了好菌进入肠道的机会。
  2. 首6个月以全母乳喂哺
    母乳中有多种益生菌及益生元,若能在宝宝出生后首6个月以全母乳喂哺,有助宝宝肠道发展更健康。
  3. 孕妇及授乳期妇女服食益生菌
    世界过敏学会(WAO)在2015年发表一项建议 ⁸ ,怀孕及授乳期妇女可服用益生菌,减低患湿疹的机会率。

湿疹铁三角」 精准治疗对症下药

卢医生强调,每个人的肠道结构、微生物系统就像指纹般是独一无二,故以益生菌调整肠道健康的效果亦人人不同。他重申,若经常出现便秘、慢性腹泻,又或反复发作的顽固性湿疹,仍要对准「湿疹铁三角」。「即透过日常保湿巩固皮肤屏障、利用处方药物控制发炎情况,以及调节微生物及肠道系统失衡,三者相辅相成。」

什么时候才需要进行肠道细菌基因检测?医生一般会先建议湿疹患者从调整饮食入手,吃得健康和均衡,以改善肠道健康;同步也要选择具保湿功效的润肤膏和按湿疹情况服用药物;也会选择针对湿疹较有功效的益生菌如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⁹ 。

验粪便样本了解肠道细菌基因图谱

若效果仍未符理想,则可以考虑透过检验粪便样本分析肠道细菌基因平衡,与健康人士的组群比较下,便可知道肠道好坏细菌等的状况,是否需要补充适合的益生菌 ¹⁰ 。

他分享一名17岁严重湿疹患者个案:「在治疗未见明显效果后,便为患者进行肠道细菌基因检测分析,检验后发现肠道缺乏3种益生菌,最后针对性地让他摄取相关益生菌,配合外涂药膏,治疗了6个星期湿疹情况已由严重转至轻微。」

他提醒,要保持肠道健康,必须有良好的饮食习惯,例如多吃天然食物,建议一周最好能够进食超过数十种以上的有丰富纤维及益新元的食物例如不同颜色的生果、蔬菜和果仁类食物,也要避免进食过多油炸、加工、乳化剂等的食物,如香肠、火腿、方便面、雪糕、蛋糕,还要作息定时、做运动,对肠道健康百利而无一害。

References

1.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15, October 6). NIH launches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21, from https://www.nih.gov/news-events/news-releases/nih-launches-human-microbiome-project

2. Karl JP, et al. Front. Microbiol. 2018; 9:2013

3. Chan CWH, et al. Exp Dermatol. 2021; 30: 859-64

4. Biomed Technology Holdings Ltd. (2021, March 2). 香港人腸道健康未如理想 宜針對亞健康補充益生菌.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21, from https://bit.ly/3zjsiKA

5. Forbes JD, Van Domselaar GV & Bernstein CN. Front. Microbiol.2016; 7:1081

6. Dabke K, Hendrick G & Devkota S. J Clin Invest. 2019; 129:4050-7

7. Wong SH & Yu J.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9; 16:690-704

8. Flocchi A, et al. World Allergy Organ J. 2015; 8:4

9. Rather IA, et al. Front. Microbiol. 2016; 7:507

10. Zackular JP, et al. Cancer Prev Res (Phila). 2014; 7: 1112-21

This article is supported by Sanofi Hong Kong Limited
MAT-HK-2101108-1.0-0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