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患者注意!外用、口服類固醇藥物、生物製劑治療成效、副作用逐一拆解

2023-03-13 | 治療方法

濕疹是一種十分難纏的皮膚病!持續的皮膚痕癢、紅腫,甚至脫皮出水,足夠影響患者的日常作息、睡眠質素及情緒狀態,尤其是當抓癢至皮膚破損時,更有機會增加感染風險,出現「愈痕愈抓、愈抓愈損」的惡性循環。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蔣頌儀醫生表示,無論是外用、口服類固醇或非類固醇的藥物,或近年新興的濕疹生物製劑都各有不同的治療效用、優缺點,建議患者及早求醫,尋求適切的治療方案,有效控制濕疹才能減低惡化風險。

對付濕疹必要類固醇?外用、口服藥物、生物製劑如何選擇?

一旦患上濕疹,是否必須「用藥」,甚至服用「類固醇」才能夠控制病情呢?蔣醫生表示,要評估濕疹的嚴重程度,一般會以「濕疹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EASI)作衡量準則,然而,更重要的是醫生的臨牀判斷及患者所受影響和意願等各種因素,才能為濕疹患者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若濕疹屬輕微、皮膚發病位置範圍小、沒有抓損等情况,有機會以外用藥物塗抹已足夠,當然前提是患者必須勤力保濕!」不過,若患者病情反覆、皮膚有破損或已對患者生活作息造成影響,如失眠、情緒困擾等,蔣醫生建議患者及早諮詢醫生,適當處方藥物會較為理想。

濕疹患者聞類固醇色變?處方下正確使用見治療成效

對不少濕疹患者及其家人來說,往往聞「類固醇」色變!主要擔心會令皮膚變薄等的副作用。不過,蔣醫生強調,以外用類固醇藥膏為例,有助抑制體內發炎細胞的因子,加上選擇多、價錢較為相宜,故仍是不同年齡、病情濕疹患者的主要治療選項;對中度或以上程度濕疹人士,則可發揮輔助性質的功效。

她強調,並不建議長期使用高濃度的類固醇藥物,但若因擔心副作用而棄用所有外用類固醇藥膏及口服類固醇藥物,則可能因此延誤治療致病情惡化,令治療更添難度和變數。尤其是患者皮膚已出現破損脫皮等情况,又或是患者有快速紓緩痕癢需要,醫生便會因應病情處方外用或口服類固醇藥物。

「以口服類固醇藥物為例,大多能於短時間內改善症狀。這類藥物同樣不建議長時間服用,長期使用副作用較多,像骨質疏鬆、血壓升高、體重增加、增加感染風險等,故必須按療程服用,不可以自行加減或停服藥物。」

類固醇以外選擇免疫系統抑制劑適用於眼皮等位置

蔣醫生不諱言,確有部分患者不能使用或對類固醇藥物較為抗拒,怎辦呢?針對不同程度的濕疹患者,外用免疫系統抑制劑能抑制免疫系統的過敏反應,控制炎症。例如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TCIs)和磷酸雙酯酶4型抑制劑(PDE4)。其中較新的PDE4抑制劑(磷酸雙酯酶4型抑制劑),能透過阻止皮膚細胞中的PDE4酵素過度激活,紓緩濕疹發炎徵狀。

「當患者不想使用類固醇藥物,或濕疹位處於眼皮、褶位等皮膚較薄或較敏感的位置,醫生或會處方PDE4,有助控制病情。」

紫外光燈治療需每周兩次或以上療程

另一非類固醇的治療選項是紫外光燈治療。蔣醫生表示,「照燈」的好處是適合中度至嚴重程度、不需服用類固醇藥物的病人,不過卻未必每一個濕疹病人都能夠做到。

「一般療程需時數個月,每星期要進行2至3次照燈,對於一般上班族實難以安排,加上市場能夠提供相關服務的地方並不多,以公營醫院為例更需長時間輪候。」至於副作用,有機會導致皮膚變黑、長期使用更有增加皮膚癌風險。

針對嚴重濕疹注射生物製劑改善痕癢問題

蔣醫生分享,曾有30多歲的嚴重濕疹患者,求診初期主要以口服類固醇藥物為治療方案,但因為病情控制不理想,幾乎全身包括背部、腹部、雙腳及面部都有濕疹痕迹,故改以口服免疫系統抑制劑即環孢素治療,卻又擔心長期使用會出現腎功能受損、血壓高等副作用,更不欲經常抽血驗測,為對付難纏濕疹,遂於半年前嘗試每月注射兩劑生物製劑。

蔣醫生解釋,生物製劑主要是阻斷導致發炎的細胞激素,從而紓緩痕癢及發炎等症狀,副作用一般都是肚皮針口位置紅腫、眼部不適例如結膜炎及眼部痕癢等。

治療以外要注意保濕切勿過度緊張致壓力

除了接受藥物治療,患者在治療期間還要注意什麼?蔣醫生表示,潤膚膏對輕度、中度及重度濕疹患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治療後皮膚有好轉,仍要注意保濕,不能偷懶!

蔣醫生明白濕疹患者必須要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如清潔家居塵蟎、定期更換床品等,但切勿過度緊張造成壓力。「例如一星期更換一至兩次床單便可,而非迫使要天天更換;又如面對患濕疹的小朋友,建議家長多協調、從旁提點患者保濕、服藥,避免令小朋友和照顧者雙方的壓力增加,影響濕疹病情。」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蔣頌儀醫生表示,對中度至嚴重程度的濕疹患者來說,除了注意日常保濕外,建議配合口服藥物或選擇以生物製劑等方法以控制病情,避免濕疹反覆發作或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