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疹反覆發作,手腳又痕又紅又脫皮,尤其是上班族,經常要接觸同事、會見客人,經常遮掩傷口、抓癢常被誤以為有「傳染病」,怎辦?皮膚專科黎亦翹醫生建議,濕疹患者無論身處室內或戶外、濕度乾或濕、復發或痊癒期,皮膚保濕和保護都不能掉以輕心,以下自救3招適合上班族隨時傍身應用,減少經常抓癢的尷尬,但緊記要長遠有效控制皮膚發炎情况,仍要積極尋求專業治療,對症下藥紓緩濕疹症狀和減少發作!
患濕疹上班族一旦發作 見客、工作效率問題多
無論你是經常要在戶外日曬雨淋或是長時間安坐冷氣房內工作,又或是每天都要面見客人、出席大大小小的應酬、宴會的上班族……只要你是濕疹患者,相信每次當濕疹發作時,都會令你身心、坐立也不安,皮膚上累累的「傷口」如何遮掩?怎樣才能夠減少抓癢?黎醫生有以下實用3招,濕疹患者必須傍身!
在黎醫生的濕疹求診個案中,大部分都是上班族,當中不乏屬於中至嚴重程度的濕疹患者,其面部、身體或四肢都出現皮疹、皮膚痕癢難耐、乾燥、脫皮……等症狀,除了影響日常與同事或客戶的接觸,個人情緒低落亦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和表現。黎醫生建議,患者可以因應自己的工作模式和需要,做好預防濕疹復發的工作,避免進入濕疹的惡性循環!
1. 經常在戶外工作,陽光下汗水「醃住」皮膚,怎辦?
黎醫生分享其中一位當工程師的濕疹病人,工作需要經常巡察工地情况,尤其是夏天,穿着恤衫、配戴着安全帽,烈日下定必令衣衫濕透、大汗淋漓,導致每次視察完畢都會誘發濕疹發作,皮膚又痕又紅又腫,甚至會因為抓癢導致皮膚破損出水。
他提醒濕疹患者,可先從衣物着手,例如選擇具透氣、排汗功能的純棉衣物,而應避免穿着羊毛等容易刺激皮膚的物料。1 「若長時間在戶外工作,出汗後應盡快用濕毛巾或紙巾抹走汗水,縮短汗水『醃住』皮膚上的時間。外出時亦可選用低敏、無香料的防曬產品。」
自救Tips:選擇透氣純棉的衣物、出汗後盡快抹乾汗水、選擇低敏防曬產品
2. 長時間在冷氣間工作,濕疹都發作?
濕疹患者最理想的生活環境狀况是既涼爽又滋潤。上班族長時間逗留在冷氣間,雖然非常涼爽,但卻因冷氣抽乾室內水分,致皮膚變乾,毫不滋潤,因此保濕功夫必須做足。
「若患者需要長時間在濕度低的室內工作,應隨身帶備無刺激性、無香味、易吸收及質地易塗抹的潤膚膏,頻密地、薄薄地塗上形成一層保護膜,讓皮膚整天滋潤。」
黎醫生還建議患者可以利用放濕機維持環境濕度,避免過乾。此外,還要注意室內塵蟎等致敏原。2「假如未能移走塵蟎積聚的沙發或地毯,則應時常保持清潔,盡量清除容易積聚塵蟎的物品,如毛公仔,以減低接觸致敏原的機會。」
自救Tips:使用放濕機保持空氣濕度、頻密地塗抹潤膚膏、注意清潔減少塵蟎致敏
3. 需出席公司重要宴會,遇上濕疹發作可以化妝、染髮嗎?
不少濕疹患者因工作關係或儀容而需要化妝、染髮或為頭髮造型,然而,若同時患有接觸性皮炎的問題,一旦皮膚接觸刺激性的化學物質,如染髮劑、化妝品、金屬等都有機會誘發濕疹。3
「有病人每隔一段時間便需要登台唱歌,每次表演前她例必染髮,過後整個頭皮、耳背、頸側兩旁都會出現敏感症狀,痕癢非常。一旦停止染髮,徵狀便得以紓緩。」黎醫生每次都會勸說對方避免接觸化學物品,但也明白病人有其需要才使用染髮劑或化妝品,因此黎醫生建議患者如必須要化妝,應盡量簡化妝容程序,例如考慮只塗抹防曬霜後,再薄薄掃上一層碎粉,避免妝容太厚。
自救Tips:盡量避免於濕疹發作期間化妝及染髮、保持輕盈妝容
預防和長效對付濕疹發作有法嗎?
有不少濕疹患者會在重要宴會或場合前求醫,期望能夠預防或減低濕疹發作時的「威力」。黎醫生表示,可使用局部免疫力調節劑4 , 不過,這類非類固醇藥膏必須由醫生處方,不可隨便使用。此外,濕裹治療亦是可考慮的治療方法之一。
「患者可以在洗澡後,在經常發作的患處塗上潤膚膏或藥膏,再利用一層濕和一層乾的棉布或紗布包裹着皮膚,有助藥性更有效地滲透,也可防止皮膚水分流失和避免抓傷。」他表示,濕疹患者若正確包裹,大部分都有正面反應。5
至於需要更長效地治療反覆發作的濕疹,黎醫生表示,除了每天要塗潤膚膏外,還可使用現時新型的生物製劑,這類注射針劑相比外塗或口服類固醇藥物的副作用較少,更重要的是針對濕疹引發的痕癢和抓損皮膚等問題,對患有濕疹的上班族來說也是治療的另一選擇。6
References
1. Ricci G, et al. Curr Probl Dermatol. 2006; 33: 127-43
2. Fassio F & Guagnini F. Clin Mol Allergy. 2018; 16:15
3. Kim K. Toxicol. Res. 2015; 31: 89-96
4. Nygaard U, et al. Curr Treat Opt Allergy. 2014; 1:384–96
5. Nicol NH & Boguniewicz M. Immunol Allergy Clin N Am. 2017; 37:123-39
6. Fabbrocini G, et al. Dermatol Ther (Heidelb). 2018; 8:527–38
This article is supported by Sanofi Hong Kong Limited
SAHK.DUP.19.11.0658